女装大佬在明朝

作者:三十六陂春水

要说严嵩此人,这半辈子也是颇具传奇色彩。他本是江西人,年少得志,几次考科举没考上,结果正当想要放弃之时,却中了二甲第二名。

喜气洋洋的去翰林院报道,但是没过多久,爹死了。大明有规定,父母去世无论是谁都要丁忧的。回家后待了两三年,好不容易回朝,他娘又去世了。好在朝中首辅杨廷和杨大人十分欣赏他,时不时帮其刷下存在感。

然而当他孝期已满,兴冲冲去找杨大人后,惊愕的发现平日杨首辅根本没时间搭理他。想也是,当年的杨廷和与刚刚继位的小皇帝斗得不可开交,哪有心情管一个小小的过气进士。于是朝中无人的严嵩被一脚踢到南京养老。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这里严嵩遇到了他这辈子最大的贵人——刚刚因为大礼议为皇上说话而惨遭流放的桂萼。这位也是张璁的老朋友,在张璁掌权后,桂萼带着严嵩,共同回到政治权利中心。

但是经过一系列的沉浮,当年的严嵩已经消失不见了,他收起了之前的天真热血,渴望得到权力,渴望出人头地,他希望能站在所有人之上。于是他将目光对准了嘉靖皇帝,拼了命的讨好,总算在朝中站稳脚跟,成为礼部尚书,距离入阁仅剩一步之遥。

至于李乘风这个人,刚开始他都没太放在心上。虽然其战功赫赫,但类似这种的他看得太多了,年纪轻轻心高气傲,仗着自己有点本事受不得半点委屈。最重要的是,皇上这三年基本没提过他,也没有什么嘉奖,圣眷不在的人还是很好对付的。但是在得知嘉靖将陈钊案交给他调查之时,严嵩才意识到有些不对。其实对于陈钊的身份,朝中很多人是有所耳闻,皇上竟然能把家事交给一个外人,想必他还是很受信任的。

但是这也不要紧,自古以来君臣相离的事情太多了,严嵩有信心,只要李乘风犯错,他就能将其彻底打倒。这不,机会来了。

对方话音刚落,他便迫不及待的开口道:\\\\\\\"祭酒此言差矣,如今民间各种流言四起,朝廷要做的应当是加强管理,怎可带头去办什么报,难不成是嫌事态不够严重!其心当诛!\\\\\\\"

得了,还没说什么,帽子就给他扣上了。李乘风也不慌乱,淡淡反驳道:“正是因为如今民间结社已经蔚然成风,所以朝廷才需要加以引导。臣以为,对待此事堵不如疏,只要让百姓们看到更有价值的东西,才是上上之策。”

“简直一派胡言!”严嵩说得义正言辞:“对待官员,朝廷本身就有官报,上面各种法度一应俱全。皇上圣明,在民间没颁布一条律令,都要求识字的官差在旁边用白话念三天,就连老妪都能明白,哪用什么报纸。再者说……”

他话锋一转,又道:“我们朝廷的官报,有时候会不小心泄露些机密,成化年间不就有兵部侍郎在上面透露出对边疆的防卫部署而被流放的例子吗!这还是只在内部流传,若完全对外公开,怕不是把自己完完全全晾在外族面前!臣不知李大人究竟是何居心!”

微微一笑,李乘风还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尚书大人未免太过危言耸听,谁说报纸上要写朝廷的东西了。既然是面向百姓,那么自然主要的要求是寓教于乐,以教化安民为主,甚至可以有娱乐板块,添加几份水平过关的话本。一来不愁销量,二来也起到一个惠民的作用。臣是这么想的,当然细节处还需要众位大臣一起讨论,倒是严大人,一口一个通敌,污蔑重臣,用心险恶啊。”

“你胡说!”严嵩气得面色通红,二人唇枪舌战的斗了起来。

见他们吵得火热,旁边大明官员身体里的杠精因子也都抑制不住了,于是自动分成两派开始掐架。东南沿海的官员自然是站在严嵩这边,还有一些本性比较严谨的,对办报此时持着怀疑态度。剩下的除去中立派,内陆官员在开放海禁中尝到了好处,自动的为李乘风摇旗呐喊,而最令人惊讶的是竟然还有一些与他没关系的勋贵们,也许是因为李乘风身份的变化,也对其有种亲切感。

望着下方吵作一团的官员,朱厚熜的头又开始痛了起来。听了半天,方才无奈道:“众卿家稍安勿躁,关于办报一事,祭酒说得确实有道理。可朝中人手实在不够,想要办,也□□乏力……”其实嘉靖也跟大部分人一样,觉得办报这种事,可有可无。他是不相信李乘风有什么歹心,这世上没有比他更了解对方的人了。但就像他说的,办报不是小事,对人的学识要求都不低,如果真要办,那此事必定要落到礼部头上。看严嵩的样子,让他干估计也敷衍了事,还不如干脆打消李乘风的念头。

可李乘风还有不同意见:“启禀圣上,人手一事臣已经想好了,翰林院的新科进士平日里任务不多,除了读书写字也就是帮着打打杂,如此未免有些大材小用。由他们负责办报,正是一个锻炼的机会。”

众朝臣面面相觑,自从朱厚熜斗倒前任首辅,文武百官们已经大致知道他们的皇上是个什么样的人,基本上很少忤逆皇权。现在这小小的祭酒,是吃了熊心豹子胆,连圣上都敢顶撞,就连严嵩也吃了一惊,沉默下来没再反对,等着皇上自己发飙。

结果也是出乎众人意料,嘉靖愣了一下,半晌突然抚掌道:“这倒是不错,但他们并未经过专业训练,如果真实施起来还有些困难。”

此时大殿内突然响起一道清越的男声,只见站在最前方的一人站了出来,“禀圣上,天工局对于活字印刷有了些研究,只要有模板,速度倒是不成问题。”

随着他的发言,反对派的心逐渐下沉,不错,说话之人正是天工局现任局长——夏言夏大人。随着这几年天工局的不断努力,上至火器船只,下到民生百货,都有了重大的改变。朝廷也渐渐意识到天工局的重要性,夏言身份水涨船高,天工局局长不仅享受正一品的待遇,干得好也能封爵位,众人不免羡慕嫉妒恨。

但夏言还是跟以往一样,沉迷在理工的世界无法自拔,上朝就是点个卯,基本很少说话。而此次却破天荒的开口,着实是让人大吃一惊。果然皇上听他这么讲了,思索片刻点头道:“既然如此,那就由天工局负责印刷,翰林院审核,国子监祭酒从旁协助。先办两期,只在京城发售试试吧。”

严嵩看大势已去,只能作罢,心中暗恨,李乘风、夏言你们等着!一个也跑不了!

待早朝散去,李乘风犹豫了许久,还是上前叫住了夏言:“感谢大人仗义执言,让报纸得以办下去。”

夏言神色复杂的看了他一眼,然后摇摇头:“无妨,本官也是为了大明,活字印刷这个东西,早在北宋就发明出来,结果直到今天都没能普及,将其传承下去也算没有愧对先人。况且,李大人你……”他顿了顿,才道:“你跟我的一位故人很像,不光是长得有些相似,就连举止心思也一样。我也看得出,你是一心为国,陛下虽然英明,但近些年越来越圣心难测,朝中也不乏一些奸人,你要保重。”

李乘风默然,官方的说法,当时靖华真人死于当年的宫变,因为雍王的行刺,竭力护驾最后身死。也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嘉靖竟然还未靖华真人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考虑到此人生前的圣眷,百官们有些不满的也都憋着了。

这些年风吹雨打,又混迹在行伍中,现在的李乘风身量结实了不少,一身肃杀之气,五官虽然有些相似,但已经很少有人会将他和当年的女装大佬联系在一起。曾经的朋友自然是无法联系,听闻天工局里现在还供着他的画像,得知后也颇为哭笑不得。

新报纸命名为《大明周刊》,每周发行一次,虽说是报纸,其实更像杂志。因为里面的东西着实不少,每期都厚的像一本书。李乘风参考现代报纸,将其分为政治、生活、思辨、娱乐四个板块。其中政治不必多说,里面都是一些朝廷已经颁布的法令,以及专业人士对其的解读。不仅百姓能听明白,就连学子们也受益匪浅。毕竟儒家典籍到处都有,这种涉及到法家的的知识,可是难得一见。没过多久,京中各个学府就发现,学生们的八股文都有了长足进步,分析能力明显见涨。

而生活方面,则是京中各种琐事,有时候天工局还会在上面发一些生活小妙招来开民智。这部分是老百姓们最喜欢看的,说不定什么时候认识人的名字就出现在上面。

当然,虽然生活方面对大家作用很大,可要论在学术界反响热烈,还要属思辨版块。每周一篇名家大儒的文章,附带着他们的感悟,还有类似于自由发言版块,有提问的,有辩论的。当然,这部分都是匿名的。也正是因为这点,学子们更能畅所欲言。不过也发生过负责筛选的翰林学士们夹带私货,只让自己喜欢的言论发表的现象。对于这样的人,李乘风表示一律不予录用。

娱乐板块是李乘风强烈要求加上去的。不仅有一些世界各地的趣闻笑话,还附带几篇连载小说。原本编修们对此嗤之以鼻,最后发现,这才是带动报纸销量的原动力啊!

……

清晨,黄松嘴里咬着块烧饼,飞快的奔向附近的茶楼。好在现在已经入夏,天亮的早,否则路上没烛火,摔到可不得了。

按理说他最近已经起得够早了,早到连娘亲都颇有微词,挺大的小伙子,不帮家里干活,每天就去茶楼待半天。不过好在最近年景好,百姓手中都有余钱,黄松的营生只用经营几个时辰,赚的钱就够用了。

到了茶楼,虽然人不少,但好在还有几个空座位。黄松点了杯最便宜的茶,在小二的引领下坐在一个很偏僻的角落。从此处望去,只能看见说书先生的衣角。听书讲究个身临其境,好的说书先生,神情举止都能带动观众的情绪,这个位置大家都不喜欢。

但黄松无所谓,毕竟对他来说,说书先生什么的还是次要,他是来听故事的!

随着水泥出现,道路情况有所改善,天工局又发明出减震装置,使得大明的运输能力大大加强。各地间的联系交流也逐渐增多,按理说此时的北京城,说书什么的都是在上午或下午,用过饭后闲汉们无聊才来听。但这些年广东江南等用早茶的习惯流传进来,商家们看到了机会,各大茶馆纷纷试点。推陈出新发展出各种早点小吃,让人们流连忘返,恨不得二十四小时泡在茶馆。

原本嘛,清晨这段时间人更渴望宁静,大多是由几个小娘拿着乐器来低吟浅唱,可随着《大明周刊》的出现,一切都变了模样。

说书先生着急忙慌的赶来之时,被观内黑压压的人群吓了一跳,这种情景无论多少次他恐怕也不会习惯。

“哎呦我的爷!你总算是过来了!不是说好今儿早点的吗!”店小二苦笑,他已经被催了无数次,心力交瘁。

说书人歉意的拱拱手:“昨天刚发的报纸,我在心中过了两边,晚上睡得有些晚,差点没起来,对不住了。”

现在京城里好说书的也难找,小二不敢得罪,只能让他赶快上场。

伴随着热烈的叫嚷声,说书先生从容走向站台,整了整衣服,手中一拍“啪”的一声,仿佛重重的鼓点敲在众人心上,场面瞬时静了下来。满意的环视了一眼,说书人缓缓道:“书接上文,上回我们讲到大明少年洪远,告别了帮助他的西伯利亚狼神,一路向西,去往个名为弗朗机的国家寻找宝藏,目的正是为了集齐七颗龙珠,好治好母亲的病……”

如果此时有个现代人在这里,一定会心中大喊“卧槽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暗□□吗!”但不得不说,这种集玄幻、冒险、旅游、种田和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美德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大明子民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这也是李乘风思索了好久,为了让《大明周刊》有个漂亮的开场,生生编出来的。当然了,他也担心情节鬼畜吓跑古人,但事实证明,这种题材在此时还是十分新颖的,下面的人听得如痴如醉。

而黄松更是,找了张家中的废纸,两眼冒光的记下听到的两点。他年幼的时候念过几年书,虽说字写得还不错,但终究不是读书的料,这些年就靠给人写信为生。如今可算是找到前进的方向了——他也要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