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澜跟郭安嘉在酒楼吃饭时,并不知道他们两个上榜的消息传回了顺德侯府。
因为今天就要放榜了,老爷子难得起了大早,用过早膳后便拄着拐杖坐在前厅正位上,旁边则站在顺德侯府的侯爷郭伯谦,连一向不爱跟魏姨娘同时出现的宋氏也坐在一边,脸色沉静地摸着佛珠,可仔细看还是会发现她的手指微微有些打抖。
宋氏自己也不清楚她对郭安澜抱有怎样的幻想,一边希望安澜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以此来证明她生的儿子一点都不比魏姨娘的差,可要是安澜真上榜了,以后不出意外肯定要继承侯位入朝为官,但要是真踏进了官场的浑水里,日后想要脱身可就难了。
于此同时,宋氏心中还希望安澜落榜,可一看到老爷子还有侯爷对她的期望,要是安澜真落榜了,以后在顺德侯府的处境可就极为艰难了。
真是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了的两难境地,宋氏叹了口气,罢了罢了,吉人自有天相,想必老天爷不会亏待他们安澜这么多年来的努力。要怪只能怪她做娘的没用,竟要拿自家女儿充当嫡子作为在顺德侯府站稳脚跟的垫脚石。
宋氏这些复杂的心绪除了她自己纠结外,旁人也无法理解她——只当她是在担心郭安澜的名次。
魏姨娘站在郭伯谦身后,她只是顺德侯府的一门妾室,按理说根本不应该出现在会客的前厅,可顺德侯爷见她担心郭安嘉,心一软也顾不得那么多,便把她一起带过来了。
若是反正以前,他如此明目张胆的行为必来会找来老爷子的一顿臭骂,毕竟,这妾室在怎么受宠那也只是一房妾室,户籍上可是他们顺德侯府的奴,这样的身份怎么上的了台面。可自从魏姨娘生的大儿子郭安谨考上了探花郎,老爷子就对她格外宽容。只要不越底线,其他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魏姨娘的身份靠着儿子自然是船高水涨,说话的底气都比以前强势了,府里的下人们惧怕她大儿子,自然不敢怠慢了她。母凭子贵这点用在魏姨娘身上那是一点没差。
她此刻心里的慌张可是一点都不比其他人少,虽说有了安谨,可安嘉也是从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可能也是因为大儿子跟自己并不亲近,魏姨娘对郭安谨虽然一样疼爱,可就是有些忌惮他。
对自己这个小儿子就没那么多顾虑了,安嘉也比安谨会说话,知道讨魏姨娘喜欢的说,也会对着她撒娇,虽说随着年纪的增长,没小时候那么亲近了,可魏姨娘还是忍不住偏袒小儿子,一碗水怎么可能端的平呢。
小儿子优点再多就是有一点让魏姨娘十分不喜,甚至到了厌恶的地步,那就是不管从小到大——都没能改变的一点,郭安嘉太喜欢黏着郭安澜了,不管她怎么说都不管用,那孩子就是铁了心要跟着安澜身后。
明明安谨才是他的亲大哥,按理说,他们两兄弟才是最亲近的人。魏姨娘一想到安谨跟她都不怎么亲近,就恨宋氏还有老太太恨得不行。
尤其是那个老婆子,当年她最先生下侯府长子郭安谨,可没想到老太太不允许她来养育谨儿,非要自己接到身边来养。那时候的宋氏刚嫁进来没几年,肚子一直没动静,很是不讨老太太喜欢。而且老太太身子骨还不错,整个后院都是她一个人把持,其他妇人在她面前一点权势都没有。
魏姨娘当然不愿意跟自己的亲骨肉分离,不管她怎么在侯爷面前哀求,老爷就是不肯松口。这老爷也是个大孝子,虽然十分宠爱魏姨娘,可怎么可能为了她的事去得罪老母亲,让老太太心里头不舒服呢。
就这样,直到宋氏生了儿子,老太太也没把安谨送回来,一直养在膝下,若是郭安澜没出生之前,谨儿在老太太身边过的日子还是很不错的,但宋氏产下顺德侯府的嫡子后,这一切都变了。
老太太恨不得把心肝掏出来地疼郭安澜,什么好东西都往宋氏那边送,对宋氏的态度也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反差看得魏姨娘都快咬碎一口银牙了。
最可恨的是那老婆子不把宋氏的儿子接到身边养,只是每天放她那里待一会儿就会送回去,而她却要忍受和亲生骨肉分离的痛苦。
在郭安澜出生后,魏姨娘还以为能把儿子接回来自己亲自抚养,可没想到她暗自打点了好几次,老太太就是不肯松口,还说什么:“你们这些妾室能教养出什么来,放给你们养就是荒废我侯府子孙们的前途。”
直到老太太去世,她才把郭安谨接到了身边,可那时候的郭安谨年纪也有四五岁了,也开始懂事了,但依然和她一点都不亲近。
“大喜事啊!大喜事啊——”还没看到人,就已经听到官府派来传信差役的声音,老爷子和侯爷面面相觑,都能看到对方眼里的惊喜。
老爷子胸贴剧烈起伏起来,看样子是激动到连话都说不出口了,侯爷赶紧起身吩咐道:“快,赶紧去备茶,有客人来了还不多上点好吃的。”
吩咐完这一切后,郭伯谦又扶着老爷子的身体,问道:“爹,您身体没事吧,要不孩儿扶您进去休息一会儿?”
老爷子顺完气后,听到他这话狠狠地瞪了一眼,若不是有外人在,肯定直接就骂出声了,“不,我身子骨没事,更何况我要听完了才回去休息。”
那差役做好后,又猛地喝了两口茶水,看他满头大汗的样子便能猜到是一听到消息便快马加鞭地跑回来送消息。
差役也不卖关子,笑道:“真是要恭喜了,前次你们府里出了个探花郎,没想到这次又是双喜临门,府里的二公子和三公子都入榜了。”
老爷子尽管已经猜到了两个都已经上榜,可真正等听到差役嘴里说出来后,还是忍不住欢喜。
他问:“那他们两个都名次如何?”
差役道:“府里的二公子拿了第五名的好成绩,而三公子也不差,排二十二名。真正恭喜了,一门出三位进士,这样的荣誉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