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作者:海宴

    对于朝阳殿中正在进行的这次御审,荀太后的关注和紧张程度远远大于她的皇儿。明知一旦被发现必定会受到责备,但为了早些知道殿内情形,她还是提前在萧元时的身边以及殿角侧门外安插了几名小内监。

    多年的忌惮与狭窄的视角叠加起来,这位太后娘娘对于长林王府的偏见远比其兄长更甚。在煎熬等待最终结果的这一个多时辰里,她已经胡思乱想过许多唇枪舌剑激烈冲突的场面,但却完全没有想到小内监们飞传过来的第一条消息,居然远比她自己脑中浮现的最坏情形更加令人惊骇。

    “你说什么?老王爷放言,他要废了陛下?”荀太后全身发软,想站又站不起来,全靠抓住侄女的手方才稳住了身体。

    “是、是啊……老王爷这句话一出口,满殿的人……全、全都吓呆了……”

    荀太后被素莹在胸前抚拍揉搓了许久,才缓过一口气找回自己的声音,“然后呢?”

    小内监呆了呆,“奴才听着这话音儿不好,赶紧过来给娘娘报信,这后头……后头就不知道了……”

    荀太后愤怒地向他扔了一个茶杯,“蠢货!还不快去继续探听!”

    朝阳殿上此刻的情形,当然不像小内监们扭曲谬传的那么惊悚,但长林王语调清淡的那一句话,确实在刹那间便将整个大殿彻底冻结了起来,就连荀白水也张大了嘴巴,一时半会儿根本发不出什么声音。

    萧庭生推开儿子搀扶的手,按住胸口轻咳了两声,抬头直视萧元时惨白的面庞,“老臣受先帝临终所托,扶持陛下。有些话,如果老臣不说,恐怕再也没有其他人敢向陛下直言。”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未满十四岁的小皇帝反倒比满殿重臣表现得更为镇定,他闻言扶案站了起来,慢慢应道:“请皇伯父指教。”

    “臣下若是威权过重,无法管束,确实可能危及主君,由此加以防备,想来似乎也没有大错。”萧庭生说到这里,特意转头看了荀白水一眼,“长林府的王位兵权,皆为武靖爷和先帝所赐,陛下若是因此有所不安,那我父子并无二话,甘愿退让。可是老臣最害怕的,是陛下错以为这些就是全部的为君之道,以为只要皇权在手,制衡住眼前的朝堂,就可以从此江山安稳,高枕无忧。”

    萧元时心里一阵难受,红着眼圈道:“皇伯父想知道朕是怎么想的吗?”

    萧庭生柔和地看着他,“陛下请讲。”

    “即便先帝在时,他与伯父也未见得总是意见一致。朕自知年轻,所学有限,想来以后必定会有更多的地方不合伯父您的期许。如果将来事事皆如怀化将军这般处置,朕……”小皇帝停顿了一下,含着眼泪改了自称,“元时不及先帝那般包容坚稳,心中难免会有些惶恐……”

    自古以来便有君忧臣辱的说法,让君上感到惶恐的臣子意味着什么,倒比任何罪名指控都令人更加难以担承。萧元时此言一出,许多朝臣的脸色都有些改变,荀白水心头暗松,忙在袖中掐住自己的掌心,尽量控制住脸上的表情。

    “主君惶恐,自当是臣下之罪。”萧庭生的眸色依然平静,只是郑重地躬身行了个礼,“但是陛下可知,北燕此时在发生什么?”

    这个问题好似天外一笔飞来的,萧元时不由一怔,想了想方道:“听说,快要改换江山了……”

    萧庭生抬起一只手,端端正正地指向他的身后,“陛下应该知道,这把龙椅,坐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自古以来,也并没有什么千秋万代、一成不变的事情。所以为君者对于将来,确实应该时时怀有忧惧之心。但老臣希望陛下明白,越是心有忧惧,越当胸怀万民。朝堂制衡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无论有多少手段,多少机谋,最关键的还是为君者自己,您必须得要坐得稳,镇得住。”

    他今日上朝前服过汤药,到现在已有近两个时辰,药效将过,又说了这么多话,不禁有些气血翻涌,以袖掩口拼力忍住,靠在平旌伸来搀扶的手臂上。

    “这些话,本该等陛下长大几岁再说,才更合适。只可惜老臣无能,今日还能站在这里已属不易,恐怕等不到那一天了。”咽下喉间涌上的一口腥甜,萧庭生抚平袖口,尽量让自己站得更直,“身为长林主帅,宁关之战,并非怀化将军一人所为。从筹措之初,本王就已经全然知晓,并且有过允准。至于后面诸多波折,诸位大人想必也已经听清楚了,过程和结果都摆在眼前,如何处置听凭圣裁,无须平旌再多辩白。”

    话到此处,年迈的长林老王似乎再也支撑不住,按住胸口剧烈地咳嗽起来,拿出的手帕刚刚放到唇边,立时便喷出两口血来。

    “父王!”已经听出他话音不对的萧平旌脑中一片空白,用力抱住他摇摇欲倒的身体。周边群臣顿时显得有些慌乱,列席听审的萧元启拼命朝这边挤了过来,萧元时也绕开龙案飞奔近前,颤声叫道:“太医!快宣太医!”

    “荀首辅这一向辛苦,可以不必再费力……费力试探我父子二人的底线……”萧庭生紧紧攥着儿子的手,灼热的视线直直落在萧元时惊慌失措的脸上,“老臣还是那句话,陛下若是不安,长林王府……无人恋栈权位。”

    这场事先蓄势十足的殿前御审,最后以长林老王爷被抬送回府而匆匆结束,暂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奉旨前去探视的太医令到了夜间还没有回报,让萧元时对于大伯父的病情有了不祥的预感,一个人关在帷帐中痛哭了许久,谁的话也不肯再听,连荀太后都不得不被迫安静下来,盼着这孩子猛然间被引发出来的激烈情绪赶紧过去。

    萧庭生已是沉疴难起,黎骞之当然比任何人都清楚。父子二人出府上朝之后,他就和林奚估算了时间,尽可能地做了些准备。面对昏迷不醒被送回来的老王爷,阖府上下一片惊慌,萧平旌和蒙浅雪更是已经神思昏乱,根本做不了主张,全靠两名医者镇定沉稳,先喂下备好的汤药,再行针压平气血,倾尽全力将病势暂时稳了下来。

    除了御命派来的两名太医以外,不管是宗室、重臣还是另有私交的旧友,也不管他们是亲自登门还是遣使问安,所有人都被元叔挡在了前厅留茶,就连萧元启依凭着子侄的近亲身份,也只能匆匆进去探看了一眼。

    回到府中之后,这位莱阳小侯爷独自一人在书房坐了许久,看着案头萧庭生赠送的书册,自己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竟会如此伤感。

    东墙的大窗似乎没有关严,朔月冷风卷入室内,让萧元启的脊背猛地滚过一阵寒栗,身体瞬间紧绷如弦,飞速弹起,在撞开窗扇的同时寒锋出鞘。

    他甫一出手便倾尽全力,其攻势绵密如同水银泻地,凌厉犹如雪夜狂风,一剑而出抖开的幻影,数来竟已有六点。

    通体漆黑的乌晶剑陪着过了数招,最后从容破开来势,玄色袍角缓缓垂落,“不过数月未见,你现在的长进倒是越来越快了。”

    萧元启收剑入鞘,面无表情地问道:“表舅莅临金陵,不知这次又有什么指教?”

    墨淄侯轻柔地笑了一声,自顾自地走进了书房。他曾在这座府邸潜藏过许多时日,对眼下这个房间甚是熟悉,不过由于陈设布置改变颇多,他还是饶有兴味地再次逛了逛,最后将视线停留在案头的赠书上,“不知你以前有没有想过,若是自己能生在长林王府就好了?”

    萧元启心头刺痛,冷冷道:“生在长林府有什么好的?明明占尽了先机,明明一切都是唾手可得,却因为一些迂腐可笑的理由,就这样白白地放过。我若……我若真是他的孩子,这金陵城中的朝局,绝对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墨淄侯挑眉未语,展袖在茶台边坐了下来。萧元启倒是习惯了他的做派,也随之对坐,拨开风炉为他烹茶。

    “对你而言,鹬蚌相争,方才能渔翁得利。如今萧庭生大限将至,他儿子明显没有争斗之心,长林王府一旦退出金陵朝局,你对于荀白水的用处就不大了。以后再想暗中积聚实力,只怕会越来越难吧?”

    这么明显的事实不需要墨淄侯指点萧元启也能知道,当下冷哼了一声,没有回应。

    “但话又说回来,萧元时尚未长成,你的头上也不再有长林府的人压着,正是可以大展身手,一飞冲天的机会,错过就未免太过可惜了,你觉得呢?”

    萧元启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慢慢问道:“表舅千里迢迢来到金陵,想必是有什么建议?”

    铁壶安静,水尚未沸,炉中只有炭块轻微的爆裂之声。墨淄侯这次没有再出言嘲讽,伸手在袖内抽出薄薄的一页纸笺,放于茶台之上推向对方。

    纸笺上全是蝇头小楷,寥寥不满百字。

    “这是大梁距离东海最近的十个州府……”萧元启看了一眼,面色疑惑地抬起头,“什么意思?”

    “我需要大梁东境这十个州府所有的兵防细节。例如城防图、兵力配置、高阶将领的情况,还有后援补给……总之,所有的细节。”墨淄侯的语调十分闲淡,如同这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你那么聪明,一定有办法能拿到手。”

    萧元启霍然起身的动作之猛,几乎连茶台带风炉一齐撞翻,厉声问道:“我为什么要给你这些?”

    “我既然敢开这个口,当然会有值得你这么做的好处。”墨淄侯却是不急不躁,手指在纸页上轻轻滑动,“大梁待我东海,虽然一向邦交不错,但总是难免有身为上国之傲慢。既然遇到了这样难得的机会,大渝可以动手,东海为什么不行?”

    萧元启定定地看了他许久,语音有些虚软,“你刚才所说的,可是东海国主的想法?”

    墨淄侯眉尖轻轻挑了挑,突然之间仰天大笑,“国主虽然还坐在他的位子上,但他是怎么想的已经不重要了。实话告诉你吧,东海的事,现在全都由我做主。”

    “你做主?”萧元启咬牙冷笑了一声,“那你知道大渝这次输得有多惨吗?”

    “我当然知道,所以才会耐住性子,一直忍到了现在。”墨淄侯的手指敲着桌上的赠书,神色甚是轻松,“你已经去长林府探过病了,应该知道比起大渝来,我的运气显然要好得多啊。”

    萧元启断然摇头,“你错了,大梁四境各有安防,并非只靠长林王府。而且不管表舅怎么想,我终究是大梁的人,不能通敌叛国,这是一条底线。”

    “你为什么不先等我把话说完,然后再设定自己的底线呢?”墨淄侯语调轻柔,唇角勾起一丝蛊惑的笑意,“换一句话说,你到底是真的不想听,还是怕自己有所动摇……不敢听呢?”

    萧元启的嘴唇不由自主地颤抖了一下,被他快速用力咬住,咬得齿痕入肉,几乎见血,“请表舅尽快离开,最好是当作……你自己根本没有来过。”

    墨淄侯潜入金陵城后并没有敢接近长林王府,但他关于萧庭生大限将至的判断却十分准确。太医令唐知禹奉圣命进府之后,已有一天一夜未敢离开。到了第二日的黄昏,他跟在黎老堂主的身边又诊了一次脉,心里的结论更加清晰,面色也更加怆然,竟不敢多看床榻边的萧平旌一眼,静悄悄地退到了外厅。

    “老王爷的病情如今已无须讳言,大人回宫去如实禀奏便是。”元叔当然明白他在此地守了这么久是为什么,走过去淡淡地道,“医者之力已尽,在下就不远送了。”

    唐知禹找不到任何宽慰的话好讲,也知这最后一夜府里并不想看到更多的外人,含含糊糊地说了些保重之类的话,低头告辞。

    午夜之后,昏迷不醒的萧庭生突然在枕上辗转了两下,睁开了眼睛。黎骞之急忙让平旌将他的头托抬起少许,蒙浅雪端来暖炉上煨着的汤药,用银匙喂食。

    昏沉沉地吞咽了两口后,萧庭生的神智似乎清醒了一些,摇头不愿再饮。

    林奚明白他的意思,含泪安慰道:“您放心,这一剂药里面……并没有安眠之效……”

    老王紧咬的牙关果然稍见松缓,饮下汤药后又闭目歇息了一阵,抬手示意想要坐起。萧平旌慌忙拿过软枕,小心翼翼地垫放在他的颈背后方。

    “生死轮回,世间谁也免不了。”萧庭生苍老的眼眸因为高烧竟变得清亮起来,逐一看过围在自己床榻边的每一个人,最后落到萧平旌的脸上,伸手摸了摸他苍白的面颊,“只不过为父一直以为,你们有兄弟两个……至少可以在我身后互相扶持,却没料到人世无常,最终竟不得不留你一人在这世间……”

    蒙浅雪抬手掩面,努力想要将哭泣声忍回去。萧平旌用力摇着头,颤声哀求道:“父王您能撑过去的,想想琅琊山的小侄儿,他都还记不得您……”

    萧庭生艰难地吸了一口气,握住儿子的手,慢慢道:“为父生在掖幽庭,吃过常人没有吃过的苦,见过世间最冷的面孔,但此生有三件事,可谓人所难得的至幸。其一,得遇名师教导,消去了心头自幼的怨愤;其二,蒙父皇恩养,历事两代明君,建功立业,从来未曾被猜忌过;其三……家中和睦,膝下有平章和你这样好的孩子……”

    萧平旌扑在老父胸前,泪如泉涌。

    “你本爱逍遥,无奈生在将门。为父走后,这‘长林’二字,便不该再继续缚住你的手脚……”萧庭生轻轻抚着他的后脑,眸色甚是清明,“平旌,你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以后只需护持长嫂弱侄便可,不必执念。”

    “是……孩儿明白。”

    “……为父的丧事该如何办,你可还记得?”

    萧平旌费尽自己所有的力气抬起了头,一字一句地答道:“孩儿记得。王陵葬衣冠,遗骨归梅岭。”

    “梅岭……”萧庭生的头仰在枕上,瞳仁微散,语音也越来越轻,“你听外面的寒风,北境应该已经下了好几场大雪……梅岭……”

    窗外寒风呼啸翻卷,暗夜彤云下开始飘散的雪片撞上窗台,仿佛是要来铺设一条接引的路径,引领这位传奇的长林老王回溯那起伏跌宕的人生,穿过他在尘世岁月中一个又一个重要的雪夜,回返最终应得的宁静与安详。

    萧平旌将父王枯瘦的手掌贴在额前,一动不动地感觉他的体温流逝,直至冷如寒冰。

    曾经拥有那么多,那么多满溢而出的爱,那么多盛放不下的亲情,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失去,留不住,追不回,越是珍惜回忆,越是难忍的疼痛,痛入骨髓。

    从此之后,纵然世间万物依旧繁华,纵然还有千千万万种幸福的可能,他们都看不到了。

    他的大哥,他的父王,再也看不到了。

    朦胧的晨光透出东方厚重的云层,落雪的街面一片清寂,尚无行人。

    长林王府的大门吱呀开启,数名穿着素服的仆从自内走出,搭出梯子,用白纸灯笼换了檐下的日常灯罩,又在匾额上挂出黑纱。

    宫城、宗室、朝臣、禁军……各方守在门外等消息的人顿时明白,全都飞速跳了起来,朝着不同的方向奔去。

    昨夜唐知禹入宫回报之后,萧元时已经断断续续哭了好几次。等到确切的丧报递到眼前时反倒没了力气,只是低头颓然地坐着,不停地把荀太后给他拭泪的手推向一边。

    论起此刻真正的心情,荀太后当然是高兴的,但又不是那种纯粹的高兴,偶尔想起许多年前的一些旧事,竟然还会勾起丝丝怅惘。不过她并没有忘记眼下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一等到萧元时勉强平静下来,便立即派人给前殿值房送了信。

    荀白水向来最谙揣摩人心,也很懂得急事缓办的道理,不敢把小皇帝逼得过紧,一直拖延到了第二天下午方才进宫,先细细回报了宗室和礼部给长林王治丧的一些条陈,陪着小皇帝又掉了一阵眼泪,方才柔声劝道:“陛下若是一味伤心,老王爷泉下有知,必定也会过意不去。再说朝堂大事一码归一码,对怀化将军的处置总得有个定论。老王爷生前不也希望陛下能够自己拿得稳吗?”

    这件事情不需要他提醒,萧元时自己也已经翻来覆去想了好几个来回。时而觉得大伯父这样病亡自己对不起先帝,时而又认为行事不留余地的萧平旌错处更大,纠结到了最后,说的话依然犹犹豫豫,甚是勉强,“朕决定……褫夺萧平旌怀化将军之职,收其兵权,诏令……离京守孝……”

    荀太后怔了怔,显然不满,“就这样?”

    荀白水当然也不满意,但却没有立加反驳,先恭恭敬敬应了声“臣领旨”,再上前一步,语调依旧轻柔地劝道:“陛下能分开朝政与私情,老王爷在天有灵,也必定欣慰。其实您心里也明白,朝臣们之所以纷纷上奏请求严惩,理由其实很简单,无论何时,无论何故,帅权,绝不可高于君权。陛下既然决定了要处置,又岂能只流于表面,而不触其根本?”

    从御审那天开始,萧元时就未有一夜安眠,此时早已疲倦透骨。舅父的意思反反复复说过很多次,他也不想再多争议,视线愣愣地看了一会儿前方的地面,慢慢点头,“长林各营盲从主帅,固然有罪,但宁关大捷,功可抵过。诏命兵部……撤除长林编制,另立北境旗号。”

    “撤除编制”是最关键的四个字,荀白水紧绷的面色终于一松,急忙躬身应道:“陛下恩宽,臣领旨。”边说边打着手势阻止正要插话的荀太后,示意她跟自己一起退出殿外,让萧元时一个人清清静静地待着。

    顺着殿廊疾步走到转角处,荀太后吐一口气,有些拿不准地问道:“现在这样……就算是咱们赢了吗?”

    荀白水抿着嘴角,面上的表情看不出是悲是喜,“老王爷去世,萧平旌原本就该卸职守孝。以此为由拿掉他手上的兵权顺理成章,即便是再偏向长林王府的人,也不好多说什么。”

    “可是……萧平旌所犯抗旨逆君之大罪,就这样雷声大雨点小地放过了不成?如此一来,皇室颜面何存?”

    “只要咱们能撤了长林军的编制,遣散转调其麾下旧部,就已经算是达到了目的。”荀白水万事求稳,触及兵权自然更加小心,反倒劝解起妹妹来,“有些事情宜疏不宜压,何必非得不留余地?娘娘坚持不肯放过又想怎样?这个节骨眼上,难不成真能杀几员大将?”

    荀太后只是意有不足,并没什么具体的准主意,撇了撇嘴角道:“这样一来,天下人岂不个个都以为陛下太软弱,辖制不住长林王府?哀家听说,军中之人最容易只认主帅不认主君,若是因此愈发骄横,兄长要怎么另立北境旗号?”

    “娘娘,人心是可以操控的。民间也好,军中也罢,天下人所知道的,不就是咱们告诉他们的吗?”荀白水侧转身,视线穿过幽长的殿廊,越过宫檐投向远方,“这件事情,无论内里如何,至少在明面上只能有一个说法。那就是陛下因长林王薨逝,开恩赦免了怀化将军之罪。如此一来,只会显得皇家恩宽,不容小人多言。”

    荀太后最终被他说服,迟疑了一下,悻悻地道:“若是兄长觉得合适,那……就这么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