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里是桃苑路一号?”

“门上不是写着吗。”蔡伯一指门柱上锈迹斑斑的牌子,“就是这儿,你找谁?”

“那,以前的薛公馆是不是这里?”

“什么馆?”蔡伯耳背,没听清楚。

年轻人想了想,“我是问,您知道以前住这儿的人家姓什么吗?”

“那可不知道,这里住过的人家多了,我哪知道都姓什么。”蔡伯摸着刚剃光的头顶,“甭管你找哪家的,都没有了,前年就搬迁了,就剩下我一个看门的。”

“我不是问前年,我是问五十年前,住这里的是不是姓薛的人家,或者姓沈的。”

隔着一扇铁门,正要转身的蔡伯闻声掉头,瞪眼看着门外的年轻人,“怎么,你也是来问五十年前住这里的薛家?”

启安如释重负。

果然是这里,听上去,在他之前,有人已经来问过了。

除了他,除了她,还有谁会寻来这里,寻访一个早已被遗忘的姓氏。

不过区区五十年,薛公馆的名字早已淹没,生锈的白铁皮门牌上刷过蓝漆,只写着普普通通的门牌号数。

启安笑了,对蔡伯眨了眨眼,“难道有很多人来问过您?”

铁门锁链哗啦一声,蔡伯开了门,狐疑打量他,嘟哝道,“很多人倒没有,这地方已经一两年没人来过问了,说要拆迁又拖着不动,昨天刚有个女娃子来过,今天又来一个,你们搞什么名堂,这地方到底还拆不拆了?”

跟在蔡伯身后的大黑狗围着启安嗅来嗅去,仿佛对他很感兴趣。

启安弯下身子,拍了拍大黑狗的脑袋,却是答非所问,“老伯,你在这里看门有多久了?”

蔡伯想了想,“两三年吧。”

启安仰起头,“那你怎么知道五十年前这里的主人姓薛呢,是昨天那个女孩告诉你的?”

蔡伯含糊哼了声,没有搭理,目光越发狐疑,“你问这个干什么?”

启安笑了笑,“那女孩有没有告诉你,她是谁?”

“没有”

提起这个,倒勾起蔡伯好不容易按奈下去的好奇心,“我也正奇怪呢,那女娃子问东问西,在房子里转进转出,我问她是谁,她却说是来考察的……我就琢磨这女娃到底是干什么的,你说这儿有什么好考察的?”

蔡伯一面说,一面瞅着眼打量启安,说话间已领他走进庭院,站在一片荒芜丛生的空地上,指着面前破败的小楼,几乎已看不出昔日青瓦、灰墙、白柱的样貌,“喏,这就是你说的薛公馆。”

黄昏时分,笼在淡淡金辉下的破旧小楼像一幅正在斑驳脱落的油画。

远处天幕下,次第拔起的高楼大厦,和空中远远几个黑点似风筝,做了它的背景。

新的很新,旧的已旧,西沉的日光将旧物的影子巍巍投下,像是挤压时光缝隙里最后一缕将散未散的叹息。二楼窗户早已没有玻璃,剩下一个个空空的黑洞,有几处用旧报纸勉强糊上,一扇残破的雕花窗框遥遥欲坠。二楼廊上堆放着几样旧家具,烧煤的铁皮炉子就在屋檐下,将半面墙壁熏得黄黑。屋檐下牵着横七竖八的电线,几只麻雀立在上面,一动不动看着院子里的人。

“这里前几年还住过人?”启安有些难以相信。

“住了七八家人,这房子解放后就被征用了,后来分给一个工厂做宿舍,一直有人住,到前年这一片拆迁,住户才迁走。本来这房子也早该拆了,有人去街道反映,说老房子要保护,街道反应到区里,区里说先缓缓,不急着拆,把我叫来这里看门,一缓就缓到现在,还是没动静。”蔡伯人老话多,平时不容易有人来说上几句,絮絮叨叨打开了话闸子就合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