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清和呆愣愣的回不过神来,手脚已被放开,很快又被裹在了被子里。
沈瑄起身,令亲卫送来热水,拧了布巾,笑道:“伸手。”
孟清和乖乖伸手。
国公爷一边帮孟伯爷擦汗,一边笑得眉间舒展,哪里还有半点冷意。
“好了,睡吧。”
一个口令一个动作,孟清和老实躺下,半晌,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脖子耳根一起泛红。
这一次,国公爷的笑声传出了帐外。
负责主帅安全工作的亲卫交换了一个心知肚明的眼神,非礼勿听,继续单手按刀,威武雄壮,cos门柱中。
翌日,孟清和热度全消,沈瑄升帐,召集将官,宣布不日进军安南的决定。
午后,有锦衣卫携天子敕令飞马赶到。
“敕征讨安南副将军队,定国公沈瑄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仍以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副将军,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率师征安南。”
敕令之后,以敕谕激励众将,“昔日,皇考太--祖高皇帝命大将军开平王常遇春,偏将军岐阳王李文忠等率师北征沙漠。开平王卒于柳河川,岐阳王受命,领诸将扫灭残元,终立不世之功勋。尔等宜取法前人,立志自强,同心共力,殄除奸逆。建万事勋名,以副朕之委托。”
“臣等遵旨,吾皇万岁!”
沈瑄为首,朱能也被人搀扶,面向京城方向叩拜。
敕令送到,锦衣卫带上大军呈报的军情,再次驰马飞奔,烟尘滚滚,顷刻间不见了踪影。
孟清和不免感叹,论知人善用,当推永乐大帝。
若是杨铎和麾下校尉力士知道兴宁伯发出这番感叹,不知做何感想。毕竟,帮助锦衣卫开拓新业务的,正是兴宁伯本人。
永乐四年十月丁未,定国公沈瑄率征讨安南大军,师发凭祥,过度坡,至垒关驻营。
沈瑄着玄色盔甲,立大纛,鼓角齐鸣,望祭安南境内山川,告安南黎贼弑君虐民,侵扰临封,内侵上国之罪。
参军李俊于关下痛斥安南二十条大罪,言上国天子震怒,命将八十万讨除逆贼,并言黎氏罪恶滔天,然天兵之来,只为讨伐逆贼,不祸及百姓。皇帝陛下已严令将士秋毫无犯。受逆贼胁迫官吏,若能幡然改过,仍各安原职,既往不咎。若死不悔改,视同逆贼,一概惩处。
有各国之人在安南经商或被逆贼掳掠者,可悉赴军门自陈,即可护送还国。有愿留买卖者,可留。若能生禽黎贼父子送至军门者,重加爵赏。
待扫除逆贼,当召国人耆老,寻求陈氏子孙,昭雪其冤,复其王位。上以副皇恩,下以慰尔民之望。
简言之,跟着黎氏逆贼是没有好下场的,弃暗投明才是正道。
大明派遣军队,是为帮助安南人民脱离逆贼的压迫,救民于水火。
等到扫除逆贼,仍旧会寻访陈氏子孙做安南国王。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分明是友爱世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如果要颁发十五世纪的xxx□□,大明的永乐皇帝当是最佳获奖人选。
和平友爱,急人所急,救民于水活,大公无私的帮助临近弱小国家抵抗--强--暴,随时随地向第x世界国家深处援手。
论十五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最伟大的和平主义者,永乐大帝,当之无愧!
朗诵完讨逆文,历数完安南的罪状,以兵部尚书出任参军的李俊擦擦汗,果然是人外于有人天外有天,能写就如此文章,兴宁伯果真是文武全才,国之栋梁啊!
永乐四年十月丁酉,明军的讨逆文书传遍临近诸邦,原为黎姓的安南胡氏国王也彻底明白,自己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十月庚子,随着隆隆的炮响,安南之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站在凭祥城头,孟清和和朱能举着千里眼,向炮响处眺望,只能看到一片茂密的丛林和不断腾起的黑烟。
许久,孟清和放下千里眼,晃了晃有些酸的脖子,转向陪在一旁的凭祥县令,温和一笑。
“李大令,本官有件事想请大令帮忙。”
“伯爷尽管吩咐,下官定然勉尽全力。”
“不必这么严肃。”孟清和笑道,“朝廷下令沿海诸省造船一事,李大令应当知晓?”
“下官略知一二。”
“造船需要大量木料,李大令应也知道?”
李庆青点头,道:“下官知道。”
“那么,”孟清和笑得眯起了双眼,将千里眼递到李庆青手,示意他朝安南的方向看,“看着眼前这一切,李大令不觉得该做点什么?”
推动凭祥县降级发展,脱贫致富之路,就在眼前啊!
孟清和这般如此,如此这般一番解释,李庆青哆嗦着双手,激动得脸颊发红,握紧拳头,兴宁伯指点明路,下官感激不尽!
感谢罢,飞速奔下城头,召集附近土官,县中耆老,开展动员工作去了。
城头,朱能对孟清和竖起大拇指,“高才!”
孟清和谦虚,“不敢。”
朱能眯眼,此事,本官是否有份?
孟清和点头,那是自然!
一国公一伯爷,相视而笑,看向远处大片的森林,眼中金光闪烁。
这可都是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