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介于学术和商业的书籍。涵盖经济 政治 社会结构 军事 以及当世的思想的历史著作。我感觉作者贯穿始终的就是对明王朝以及类似的王朝以宗法及道德运作国家机关的分析和批评。作者以各个看似联系不怎么紧密的几个主题来分别阐述作者的观点,形式类似于小说的细致。作者分析的立场以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作者是“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万历皇帝、第二章——首府申时行、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第四章——活着的祖宗、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其实上面都是扯淡,来谈谈我都收获了什么。分条阐述是我这个理工思维的认为最高效清晰地表达。
1)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观念——{依靠儒家学说培养精英分子,从而形成读书阶级进而形成文官阶级,依靠统一的价值观约束统治阶级(宋明清重文抑武文官阶级代表了统治阶级),在被统治阶级以道德宗法约束,主要方式为对士大夫阶级的模仿和绝对服从。但是缺乏灵活有效地法律规则,社会运作完全依靠所谓的道德掌控。国家机器的运作从皇帝到首府都只是被操作,本人的意志被彻底的压制,失去了高效的机会,除旧革新更是不可能做到的,依靠惯性去维护。一旦平衡打破,就是推倒重来。}我书读的少,因此不能判断作者对明代的制度描述是否合理,但是就给读者很大的启发。个人到公司国家,它们的运作必须达到有实质的操作规则去遵循并且给予做事者足够的空间去利用,强调人的价值给予人的欲望和需求一个合适的平衡,而且制度要想与时代保持一致就必须赋予它能改变的规则,制度不能赋予它神化或者虚无的力量否者就会僵化。简而言之就是运作的有价值且高效的方法。
2)对于官僚阶层的价值观和贪污的理解。明代的文官薪水很低,中层官员依靠薪水过活都很艰难何况下层。而明代的文人的文化讲究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无私奉献精神(历史惊人的巧合)一方面是自身物质的需求与微薄薪水,另一方面是个人想要享受生活的欲望与无私奉献的马克思主义。呵呵,这种想畸形的制度,前后矛盾,试想想这样的制度和文化会造成什么样的官员阶级,官员阶级是大众文化的引导者这样社会会形成什么样的畸形,人的内心会造成什么样的阴暗。其实在我们身边遍地是这种矛盾,企图磨灭人性的做法。在这个就不多说了。有什么后果,有人说会造成推倒重来,我不这样认为,历史的往复往往都是因为利益的分配问题。我认为后果就是民族文化和个人性格中形成表面的和里层的两种,外面很亮丽,撕开皮里面竟是污浊。
3)对于人性的理解。《万历十五年》里描述了几个关键人物—万历、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阴阳两面(书中的原话),一方面他们可能在做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且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另一面却是内心对权力利益的贪婪,矛盾集于人的每个细胞。随便举个例子,如你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当去了的时候你希望能遇到美女能一起工作,当然这个例子不太恰当。究其原因是社会的游戏规则与人的内心深处的诉求不相符合。这个我的阅历还不足以让我解释这些现象,我估计愈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内心的斗争愈是痛苦。不知道孔子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是怎么做到的,圣人就是圣人,我等只能高山仰止。
4)对于李贽的行为及其思想的迷惑。李贽不像那些卫道士他嘴上和行动上都是桀骜不驯的风格,但是他又不同于那些不流于俗世者们对自身品格的严格要求,让人感觉他是哗众以取宠。而且他对自己的学术的要求也是不够严格,只是为了让别人追随自己而写东西,这样一个十足的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家伙,确是有着对人生真理的追求。他的思想是宗教式的,让人误入歧途。所有的这些也让我对人生社会和宇宙更加的疑问与迷惑。我感觉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有了迷惑我才有机会去思考。5)对于戚继光的解读。有很多将才都没能做到,但戚继光却能抗倭成功,使北方防务强于其他。这些都源于戚继光能认清政治局势。他明白体制是不可能因为他戚继光或者某些人而去改变,因为这里牵涉到太多人的利益与文化和地位的矛盾。他能做的就是尽量在体制内以人治的方式去做事,尽量去维护官僚阶级,同时得到当权者的支持。牺牲一些东西,换取他的权利。只有有了权利才能去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当然可以是富国强兵,也可以是追名逐利,这得看为官者的个人意愿。这些都是体制使然,不能合理利用人才和资源,我并不是想去批评体制。我只是想说做事情应当务实,认清形势,做自己能做的,把能做的做到极致,然后才考虑创造条件去做不能做的。
6)有关海瑞的理解。我一直有一个原则就是看人做事的目的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很重要的方面,特别是当两个人做的同一件事情。海瑞就是一个例子,在精英阶级集体腐败的时候他却能勇敢的坚守自己的内心,值得敬佩。由于性格和时代的局限性他也许会犯一些错误但是都不是一个人和一代人能够去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