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小的火

作者:伍绮诗

两小时过去了,波琳关掉幻灯机,灯光重新亮起,学生们纷纷眨眼。“下一节课,把最让你觉得骄傲的照片带来。”波琳说,然后就离开了教室。这是她在这节课上说的唯一一句话。

经过深思熟虑,下一次上课时,米娅带来一张她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照片,按照老师的要求,她选择最让自己骄傲的个人作品:弟弟沃伦在后院里玩曲棍球,他们家的房子和邻居家的房子在他身后形成了一道微型布景。这张照片是米娅爬到屋后的山顶上照的。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发现墙上贴着写有每个人姓名的索引卡,每张卡片下方都别着一支回形针。上课铃响后,过了两分钟,波琳走进来——这一次仍然没有自我介绍,大家先后交上自己带来的照片,波琳逐一点评它们的构图或技巧,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回答她提出的关于视角和色调方面的问题。这些照片里面,有的以突出风景为主,有的则更强调艺术性:比如以巨大的电影银幕为背景的女孩的剪影和绞缠在听筒上的电话线的特写。

米娅和她的同学们都对波琳的提问有所准备——见识了她的第一节课,他们认为波琳不是个好应付的角色,与所有的苛刻老师一样,她喜欢给学生出难题,相信严格要求可以让学生走出舒适区,获得真才实学。然而,事实证明,波琳并不苛刻,虽然她的授课方式简洁干脆,但她也会表扬那些出色的照片,这也是她选择讲授基础科目的原因。“看看这个小女孩是怎么笑的,”她指着其中一张家庭照说,“她是唯一一个没有盯着镜头的人——让你觉得镜头以外似乎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她是否扮演着‘反叛者’的角色?从中能否看出一个家庭的面貌?”以及:“注意到这里这座好像要刺穿月亮的摩天楼了吗?角度的选择非常老到。”连她的批评方式——波琳的批评像赞扬一样常见——都是米娅意想不到的。“水是个难以把握的对象,”翻到其中一张把瀑布照糊了的作品,波琳说,“让我们假设拍摄者是要故意营造这样的效果,可是这种效果又有什么用处呢?”

米娅的照片是最后一张,大家围过去观看时,波琳一直没说话,似乎很吃惊。她仔细地研究了两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她的沉默让全班都不自在起来。“谁是米娅·赖特?”她终于问,米娅上前一步,其他人则下意识地后退半步,好像害怕接下来可能劈向米娅的闪电也会波及他们似的。然后波琳开始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条线的走向?为什么要这样偏移相机?为什么聚焦于曲棍球棒,而不是球网?米娅尽力给出最好的回答:她想要突出房屋和草坪的小,以对比手法来表现后方山丘的高大;她希望表现草的纹理和草叶被沃伦的鞋底踏碎的瞬间……当波琳的问题变得更具技术性时,她的回答就没有那么从容流利了,变得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快要下课的时候,波琳点了点头,示意大家坐好。

“下次把你们的相机带来,”她说,“我们开始拍一些照片。”她拿起包,离开教室,并没有直接评判米娅那张照片的好坏。

接下来的几节课,波琳对待米娅与对待其他学生并无区别,大家跟她学习如何将胶片卷入相机、如何构图、如何计算光圈数和宽度。虽然这些知识米娅已经从威尔金森先生那里学到过,而且已经积累了数年的实践经验,但波琳的讲解让她对这些基本的摄影技术产生了更直观的认识,她明白了选择特定光圈值的原因,不仅知道了怎样拍更好,而且明白了好在哪里。上了两周课之后,大家开始练习在暗房冲印照片,波琳来到米娅的工作台前,在红灯的强光照射下,她棱角分明的脸部轮廓就像是红宝石的切面。

“你用大画幅相机拍照多久了?”她问。听了米娅的回答,她说:“你愿意给我看看你更多的作品吗?”

接下来的那个星期六,米娅拿着一信封照片来到波琳的公寓。公寓楼有个门房,她此前从未见过从事门房这种职业的人,对方告诉她波琳住在几层楼时,她惊讶得根本没听进去。进了电梯之后,不知道该去哪一层的她只好按下每层的按钮,每到一层就走出电梯,查看每户房门上的名牌,然后再回到电梯上,继续前往下一层。当米娅终于来到波琳所在的六楼时,发现波琳已经站在敞开的门口等着她了。

“你来了,”波琳说,“门房十分钟前就打电话告诉我了,我一直奇怪你怎么还不上来。”她赤着脚,但衣着和课堂上并无二致:黑T恤、黑裙子、长长的串珠耳环,走起路来叮当作响。米娅红着脸跟着她走进一个白色墙壁、阳光灿烂的房间,室内的每一件陈设似乎都在发光,她本以为摄影师的公寓应该被照片覆盖,没想到波琳家的墙上什么都没有。后来她才知道,波琳的工作室在楼上,而她之所以不在楼下的墙上挂东西,是因为不工作的时候,她喜欢空旷的白色空间,波琳解释说,这是为了消除审美疲劳。米娅在灰褐色的沙发上坐下,波琳拿出信封中的照片,摆了满满一咖啡桌,她有无数问题要问,就像那天在课堂上看到米娅的照片时那样:这张为什么要把相机放得那么低?那张的镜头为什么那么近?拍这张时,你想过调整一下倾斜度吗?拍这张时你在想什么?一谈到照片,米娅很快忘记了羞怯,两人探讨得过于专心,以至于当一个女人走进来,在咖啡桌上摆下两杯咖啡的时候,米娅吓得差点儿跳起来。

“梅尔,”波琳有些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这是米娅·赖特,我的学生。”

梅尔体形颀长,留着波浪式的棕色长发,穿牛仔裤和绿色衬衫,像波琳一样,她也光着脚。

“我觉得你们可能想要来点咖啡,”梅尔说,“很高兴见到你,米娅。”她亲了亲波琳的脸颊,走开了。

米娅在波琳家待了一下午,去酒吧上班的时间快要到了,波琳和梅尔非要留她吃晚饭,最后她只好承认自己得去上班。“那就下周吧,”波琳建议,“等你哪天休息的时候再来。”接下来的一个月,米娅经常拜访波琳和梅尔,与波琳讨论摄影,看她在工作室工作,听波琳大声描述自己的创作设想。“最近我在读古埃及的书,”波琳有时会这样开头,同时翻开一本书给米娅看,“告诉我你的想法。”在波琳家的餐桌上,米娅吃到了她从未品尝过的食物:朝鲜蓟、橄榄和布里白乳酪。她了解到,梅尔是一位诗人,出过几本诗集。“但没人关心诗歌。”梅尔笑着说。米娅从她那里成堆地借书回去读:伊丽莎白·毕肖普、安妮·塞克斯顿、艾德里安娜·里奇。

冬天来临的时候,米娅几乎每周都会带她的新作品给波琳过目,她们会反复讨论,波琳总是不会忘记督促米娅讲出她的拍摄手法和选择这些手法的原因。在此之前,米娅都是凭感觉拍照,依靠直觉判断好坏,波琳引导她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创作,无论表达方式看上去多么的直白浅显,在每张照片中都要融入一定的思想与主题。“言之无物等同于失败。”波琳反复告诫米娅,这是她最喜欢的口头禅,借由这句话,米娅对摄影和人生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波琳和梅尔眼中,任何事物都有复杂的一面,而对米娅的父母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非黑即白,什么东西都可以被贴上“有用”或者“没用”的标签,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中间地带”。跟着波琳和梅尔,米娅发现,所有东西都蕴含着精微玄妙之处和未被揭露的一面——或者不曾被发掘出来的深度,无论什么,都值得她更近距离地加以审视。

米娅每次登门拜访,波琳和梅尔都坚持留她吃晚餐。她们已经知道了米娅同时干着三份工作的事情,梅尔还会逼着米娅多吃,并且让她把吃不完的饭菜装在特百惠餐盒里带回去,下次拜访时再归还餐盒。她们还会留米娅过夜,甚至希望她搬到客房里长住——不过两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告诉米娅。

因为米娅的自尊心很强:这一点显而易见。虽然她接受也感谢两人的款待,但从第一次拜访开始,她登门时就从不空手,总是带着礼物——她自己做的小东西:中央公园里采集的树叶缠上丝带做成的装饰、草叶编的只有拇指大小的篮子……有一次,她用钢笔画了两人的素描送给她们。还有一次,波琳提到她在创作一个以石头为主题的作品系列,米娅就带了一把纯白色的鹅卵石送她。波琳和梅尔明白,这些小礼物减轻了米娅享受她们的招待以及她们的食物、知识见解和喜爱,却无以为报而产生的内疚感,否则,自尊心极强的米娅恐怕不会再去拜访她们。

她们非常希望米娅能常来。圣诞节到来时,波琳、梅尔和米娅的其他老师以及同学都认识到了一个事实:米娅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你会出名的,你知道的,对不对?”有天傍晚,沃伦告诉姐姐,米娅当时在家过圣诞节,沃伦遵守承诺,开着他买的那辆棕色的大众“兔子”去车站把她接回了家。四天后,他又开车把她送到车站。去车站时,两人心照不宣地选择了比较长的那条路线——就为了一起多待几分钟。沃伦上高三了,米娅觉得,自己离家的这段时间,弟弟已经长成了大人:虽然个子没有变高,但气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声音更低沉,身体强壮了不少,过去几年中显得与瘦小身材不协调的大手掌和大脚板(像是大型犬幼崽的爪子)也变得顺眼了,脖颈上出现了浅淡的胡茬儿。

听到沃伦的话,米娅只说了一句:“也许吧。”然后又问:“你呢?你长大后打算干什么?”上幼儿园时,每当老师这样问他,沃伦总会把当天下午他打算干什么告诉老师,以此作为回答。从那时起,别人问他“你长大后打算干什么”时,他就告诉对方自己当天的计划,以至于米娅现在都嘲笑他没有长远打算,甚至连一两周之后自己要做什么都说不上来。

“汤米·弗洛尔蒂和我星期五要去打猎,”沃伦回答,“开学前最后出去玩一次。”米娅做了个鬼脸,她从来不赞成狩猎,虽然他们的邻居家里都摆设着一两个鹿头之类的狩猎纪念品。

“到了之后我会给你打电话。”她亲了亲他的脸,再次被他的成长所震惊:他似乎比她记忆中更瘦,也更结实了,可能还已经有了女朋友。等我下次回家时,他会变成什么样呢?米娅想——下次什么时候回家?也许在夏天吧,但也可能不回,因为她要找工作,积攒第二年的学费,而且还要和波琳讨论创作,研究同学们的作品。虽然打工很辛苦,还得忍受陌生人的骚扰,但她的创作进步神速,水平大有提高,风格变得更大胆也更精细。每个人——包括米娅自己和正在朝她挥手的沃伦——都相信她会走得很远。没有什么会分散她对于创作的注意力,她向自己保证,工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她不会允许自己心有旁骛。

因为过于专注工作,三月的那个下午,当那个带着公文包的男人盯着她看的时候,米娅并没有马上注意到。当时是下午三点左右,米娅在休斯敦街登上地铁,准备到哥大附近的酒吧上班。地铁一号线的车厢里十分安静,只有寥寥几位乘客。米娅正在考虑波琳给她布置的作业:记录事物在时间流转中的变迁。她突然有种被针刺到的感觉,这才意识到有人盯着她,她已经习惯了被人打量——这里毕竟是纽约——与所有女人一样,她也学会了如何忽略这样的目光和常常随之而来的怪叫。但这个男人的意图让她捉摸不透,他看上去像个正派人:整齐的条纹西装,黑发,公文包搁在膝盖上。他在华尔街上班,米娅猜测。而且,男人的眼神并不猥亵,也没有戏谑的意味,而是包含着别的东西,混杂着奇怪的认同与饥渴,这令米娅心中不安。三站过后,男人并没有收回目光,米娅拿起东西,在哥大站提前下了车。

起初她以为自己甩掉了他,列车开走了,她坐在一张肮脏的长凳上等待下一班地铁,地铁站里的人也不多,她很快便再次看到那个男人:公文包现在拿在了手里,眼睛扫视着站台。他是在找她,米娅很肯定。趁男人还没有发现她,米娅转身朝站台远端的楼梯间走,沿通道来到C线地铁的站台,虽然上班会迟到,但她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米娅打算坐上一两站,然后走到百老汇大街,搭乘正确的地铁,哪怕多付一份车费也要先甩掉他再说。

两小时过去了,波琳关掉幻灯机,灯光重新亮起,学生们纷纷眨眼。“下一节课,把最让你觉得骄傲的照片带来。”波琳说,然后就离开了教室。这是她在这节课上说的唯一一句话。

经过深思熟虑,下一次上课时,米娅带来一张她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照片,按照老师的要求,她选择最让自己骄傲的个人作品:弟弟沃伦在后院里玩曲棍球,他们家的房子和邻居家的房子在他身后形成了一道微型布景。这张照片是米娅爬到屋后的山顶上照的。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发现墙上贴着写有每个人姓名的索引卡,每张卡片下方都别着一支回形针。上课铃响后,过了两分钟,波琳走进来——这一次仍然没有自我介绍,大家先后交上自己带来的照片,波琳逐一点评它们的构图或技巧,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回答她提出的关于视角和色调方面的问题。这些照片里面,有的以突出风景为主,有的则更强调艺术性:比如以巨大的电影银幕为背景的女孩的剪影和绞缠在听筒上的电话线的特写。

米娅和她的同学们都对波琳的提问有所准备——见识了她的第一节课,他们认为波琳不是个好应付的角色,与所有的苛刻老师一样,她喜欢给学生出难题,相信严格要求可以让学生走出舒适区,获得真才实学。然而,事实证明,波琳并不苛刻,虽然她的授课方式简洁干脆,但她也会表扬那些出色的照片,这也是她选择讲授基础科目的原因。“看看这个小女孩是怎么笑的,”她指着其中一张家庭照说,“她是唯一一个没有盯着镜头的人——让你觉得镜头以外似乎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她是否扮演着‘反叛者’的角色?从中能否看出一个家庭的面貌?”以及:“注意到这里这座好像要刺穿月亮的摩天楼了吗?角度的选择非常老到。”连她的批评方式——波琳的批评像赞扬一样常见——都是米娅意想不到的。“水是个难以把握的对象,”翻到其中一张把瀑布照糊了的作品,波琳说,“让我们假设拍摄者是要故意营造这样的效果,可是这种效果又有什么用处呢?”

米娅的照片是最后一张,大家围过去观看时,波琳一直没说话,似乎很吃惊。她仔细地研究了两分钟、三分钟、五分钟……她的沉默让全班都不自在起来。“谁是米娅·赖特?”她终于问,米娅上前一步,其他人则下意识地后退半步,好像害怕接下来可能劈向米娅的闪电也会波及他们似的。然后波琳开始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条线的走向?为什么要这样偏移相机?为什么聚焦于曲棍球棒,而不是球网?米娅尽力给出最好的回答:她想要突出房屋和草坪的小,以对比手法来表现后方山丘的高大;她希望表现草的纹理和草叶被沃伦的鞋底踏碎的瞬间……当波琳的问题变得更具技术性时,她的回答就没有那么从容流利了,变得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快要下课的时候,波琳点了点头,示意大家坐好。

“下次把你们的相机带来,”她说,“我们开始拍一些照片。”她拿起包,离开教室,并没有直接评判米娅那张照片的好坏。

接下来的几节课,波琳对待米娅与对待其他学生并无区别,大家跟她学习如何将胶片卷入相机、如何构图、如何计算光圈数和宽度。虽然这些知识米娅已经从威尔金森先生那里学到过,而且已经积累了数年的实践经验,但波琳的讲解让她对这些基本的摄影技术产生了更直观的认识,她明白了选择特定光圈值的原因,不仅知道了怎样拍更好,而且明白了好在哪里。上了两周课之后,大家开始练习在暗房冲印照片,波琳来到米娅的工作台前,在红灯的强光照射下,她棱角分明的脸部轮廓就像是红宝石的切面。

“你用大画幅相机拍照多久了?”她问。听了米娅的回答,她说:“你愿意给我看看你更多的作品吗?”

接下来的那个星期六,米娅拿着一信封照片来到波琳的公寓。公寓楼有个门房,她此前从未见过从事门房这种职业的人,对方告诉她波琳住在几层楼时,她惊讶得根本没听进去。进了电梯之后,不知道该去哪一层的她只好按下每层的按钮,每到一层就走出电梯,查看每户房门上的名牌,然后再回到电梯上,继续前往下一层。当米娅终于来到波琳所在的六楼时,发现波琳已经站在敞开的门口等着她了。

“你来了,”波琳说,“门房十分钟前就打电话告诉我了,我一直奇怪你怎么还不上来。”她赤着脚,但衣着和课堂上并无二致:黑T恤、黑裙子、长长的串珠耳环,走起路来叮当作响。米娅红着脸跟着她走进一个白色墙壁、阳光灿烂的房间,室内的每一件陈设似乎都在发光,她本以为摄影师的公寓应该被照片覆盖,没想到波琳家的墙上什么都没有。后来她才知道,波琳的工作室在楼上,而她之所以不在楼下的墙上挂东西,是因为不工作的时候,她喜欢空旷的白色空间,波琳解释说,这是为了消除审美疲劳。米娅在灰褐色的沙发上坐下,波琳拿出信封中的照片,摆了满满一咖啡桌,她有无数问题要问,就像那天在课堂上看到米娅的照片时那样:这张为什么要把相机放得那么低?那张的镜头为什么那么近?拍这张时,你想过调整一下倾斜度吗?拍这张时你在想什么?一谈到照片,米娅很快忘记了羞怯,两人探讨得过于专心,以至于当一个女人走进来,在咖啡桌上摆下两杯咖啡的时候,米娅吓得差点儿跳起来。

“梅尔,”波琳有些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这是米娅·赖特,我的学生。”

梅尔体形颀长,留着波浪式的棕色长发,穿牛仔裤和绿色衬衫,像波琳一样,她也光着脚。

“我觉得你们可能想要来点咖啡,”梅尔说,“很高兴见到你,米娅。”她亲了亲波琳的脸颊,走开了。

米娅在波琳家待了一下午,去酒吧上班的时间快要到了,波琳和梅尔非要留她吃晚饭,最后她只好承认自己得去上班。“那就下周吧,”波琳建议,“等你哪天休息的时候再来。”接下来的一个月,米娅经常拜访波琳和梅尔,与波琳讨论摄影,看她在工作室工作,听波琳大声描述自己的创作设想。“最近我在读古埃及的书,”波琳有时会这样开头,同时翻开一本书给米娅看,“告诉我你的想法。”在波琳家的餐桌上,米娅吃到了她从未品尝过的食物:朝鲜蓟、橄榄和布里白乳酪。她了解到,梅尔是一位诗人,出过几本诗集。“但没人关心诗歌。”梅尔笑着说。米娅从她那里成堆地借书回去读:伊丽莎白·毕肖普、安妮·塞克斯顿、艾德里安娜·里奇。

冬天来临的时候,米娅几乎每周都会带她的新作品给波琳过目,她们会反复讨论,波琳总是不会忘记督促米娅讲出她的拍摄手法和选择这些手法的原因。在此之前,米娅都是凭感觉拍照,依靠直觉判断好坏,波琳引导她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创作,无论表达方式看上去多么的直白浅显,在每张照片中都要融入一定的思想与主题。“言之无物等同于失败。”波琳反复告诫米娅,这是她最喜欢的口头禅,借由这句话,米娅对摄影和人生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波琳和梅尔眼中,任何事物都有复杂的一面,而对米娅的父母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非黑即白,什么东西都可以被贴上“有用”或者“没用”的标签,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中间地带”。跟着波琳和梅尔,米娅发现,所有东西都蕴含着精微玄妙之处和未被揭露的一面——或者不曾被发掘出来的深度,无论什么,都值得她更近距离地加以审视。

米娅每次登门拜访,波琳和梅尔都坚持留她吃晚餐。她们已经知道了米娅同时干着三份工作的事情,梅尔还会逼着米娅多吃,并且让她把吃不完的饭菜装在特百惠餐盒里带回去,下次拜访时再归还餐盒。她们还会留米娅过夜,甚至希望她搬到客房里长住——不过两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告诉米娅。

因为米娅的自尊心很强:这一点显而易见。虽然她接受也感谢两人的款待,但从第一次拜访开始,她登门时就从不空手,总是带着礼物——她自己做的小东西:中央公园里采集的树叶缠上丝带做成的装饰、草叶编的只有拇指大小的篮子……有一次,她用钢笔画了两人的素描送给她们。还有一次,波琳提到她在创作一个以石头为主题的作品系列,米娅就带了一把纯白色的鹅卵石送她。波琳和梅尔明白,这些小礼物减轻了米娅享受她们的招待以及她们的食物、知识见解和喜爱,却无以为报而产生的内疚感,否则,自尊心极强的米娅恐怕不会再去拜访她们。

她们非常希望米娅能常来。圣诞节到来时,波琳、梅尔和米娅的其他老师以及同学都认识到了一个事实:米娅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你会出名的,你知道的,对不对?”有天傍晚,沃伦告诉姐姐,米娅当时在家过圣诞节,沃伦遵守承诺,开着他买的那辆棕色的大众“兔子”去车站把她接回了家。四天后,他又开车把她送到车站。去车站时,两人心照不宣地选择了比较长的那条路线——就为了一起多待几分钟。沃伦上高三了,米娅觉得,自己离家的这段时间,弟弟已经长成了大人:虽然个子没有变高,但气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声音更低沉,身体强壮了不少,过去几年中显得与瘦小身材不协调的大手掌和大脚板(像是大型犬幼崽的爪子)也变得顺眼了,脖颈上出现了浅淡的胡茬儿。

听到沃伦的话,米娅只说了一句:“也许吧。”然后又问:“你呢?你长大后打算干什么?”上幼儿园时,每当老师这样问他,沃伦总会把当天下午他打算干什么告诉老师,以此作为回答。从那时起,别人问他“你长大后打算干什么”时,他就告诉对方自己当天的计划,以至于米娅现在都嘲笑他没有长远打算,甚至连一两周之后自己要做什么都说不上来。

“汤米·弗洛尔蒂和我星期五要去打猎,”沃伦回答,“开学前最后出去玩一次。”米娅做了个鬼脸,她从来不赞成狩猎,虽然他们的邻居家里都摆设着一两个鹿头之类的狩猎纪念品。

“到了之后我会给你打电话。”她亲了亲他的脸,再次被他的成长所震惊:他似乎比她记忆中更瘦,也更结实了,可能还已经有了女朋友。等我下次回家时,他会变成什么样呢?米娅想——下次什么时候回家?也许在夏天吧,但也可能不回,因为她要找工作,积攒第二年的学费,而且还要和波琳讨论创作,研究同学们的作品。虽然打工很辛苦,还得忍受陌生人的骚扰,但她的创作进步神速,水平大有提高,风格变得更大胆也更精细。每个人——包括米娅自己和正在朝她挥手的沃伦——都相信她会走得很远。没有什么会分散她对于创作的注意力,她向自己保证,工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她不会允许自己心有旁骛。

因为过于专注工作,三月的那个下午,当那个带着公文包的男人盯着她看的时候,米娅并没有马上注意到。当时是下午三点左右,米娅在休斯敦街登上地铁,准备到哥大附近的酒吧上班。地铁一号线的车厢里十分安静,只有寥寥几位乘客。米娅正在考虑波琳给她布置的作业:记录事物在时间流转中的变迁。她突然有种被针刺到的感觉,这才意识到有人盯着她,她已经习惯了被人打量——这里毕竟是纽约——与所有女人一样,她也学会了如何忽略这样的目光和常常随之而来的怪叫。但这个男人的意图让她捉摸不透,他看上去像个正派人:整齐的条纹西装,黑发,公文包搁在膝盖上。他在华尔街上班,米娅猜测。而且,男人的眼神并不猥亵,也没有戏谑的意味,而是包含着别的东西,混杂着奇怪的认同与饥渴,这令米娅心中不安。三站过后,男人并没有收回目光,米娅拿起东西,在哥大站提前下了车。

起初她以为自己甩掉了他,列车开走了,她坐在一张肮脏的长凳上等待下一班地铁,地铁站里的人也不多,她很快便再次看到那个男人:公文包现在拿在了手里,眼睛扫视着站台。他是在找她,米娅很肯定。趁男人还没有发现她,米娅转身朝站台远端的楼梯间走,沿通道来到C线地铁的站台,虽然上班会迟到,但她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米娅打算坐上一两站,然后走到百老汇大街,搭乘正确的地铁,哪怕多付一份车费也要先甩掉他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