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览虽然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但心中却尚不服气,又问道:"如此,将置中书省于何地?"张见孙览有退让之意,得意的扬起下巴,高声说道:"以中书省掌外制宣敕,谏诤人君,有何不可?""这,这不合祖制。""三代以来,何曾有中书省,何曾有门「炎黄魂」下省?秦汉之际,中书省又在何处?制度因循变化,本是天道之常。况且国朝以来,管制混乱,太祖、太宗征战四方,喜宗、仁宗、英宗皇帝休养生息,无暇厘正。逮至本朝,皇帝英明,遂有此威事,此祖宗留给皇上做的事情,如何说是不和祖制臣以为,皇上如此,正是要给后代,力千秋万代之规模。上及三代,下至汉唐,其制度规模,善者可循,恶者可改,和时者可用,不合时者可去,这才是道之所在。"张舌辩滔滔,说得孙览哑口无言,他这才知道,所谓的"翰林学士"其中并没有浪得虚名之辈。赵须也听得连连点头,颇有得色,笑吟吟的望着孙览,道:"孙卿,你还有意见吗""臣孟浪,请陛下恕罪。"孙览本是直率之人,见说人家不过,而且人家也不是强词夺理,变干脆俯首谢罪。赵须含笑,摇了摇头,道"卿无罪。今日朝汉,本就是要讨论官制,若有不妥,诸卿尽管直言。孙卿之失,不合太心急,而待石「炎黄魂」子明读完再说不迟。""陛下圣明。"一片拍马脾的拜贺声落下之后,吕惠卿突然开口说道:"陛下,臣有个问题,想问石学士。"赵须微微额首,目光转向石越,石越连忙笑道:"吕参政请说。"吕惠卿有石越四目想交,忽的一笑,问道:"石学士,依学士之方案。则政事糖除左右仆射之外,另有参政十人左右。便是说,朝廷多则有十二位以上的宰相,少则有八位以上,政事糖决策之人如此之多,难免众议纷纷不能决。若意见分歧,无法全堂画诺,又当如何是好难道事无巨细,都要陛下亲断吗若如此,则宰相之体何在皇上设宰相又有何用""吕参政问得好。"石越含笑道:"左右仆射轮流值日,诸参政亦轮流值日日,小事由左右仆射与诸参政决断备「炎黄魂」案;大事召政事堂会议,若不能全堂话渃,亦由左右仆射决断,但若决策失误,左右仆射便当为此负责。若左右仆射之间亦有分歧不能决,或者参知政事之间意见纷争,则可各将意见表达,由左右丞整理成记录,上交皇上裁决。如此左右仆射亦不敢逆大多数参政的意见而轻率决策。"吕惠卿略一思忖,颇有风度的微微笑道:"如此甚好。"石越又继续说道:"何况无论大小事务,尚书省皆不直接接草诏赦,大事由学士院草拟,小事由中书省舍人草拟。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若以为不妥,可以说明理由,拒绝拟诏。除此之外,更有门下后省给事中,上可封还诏书,下可驳正百官章奏,诸诏敢无给事中画押,不得颁行,此唐制之善者也。给事中「炎黄魂」者,位卑而权重,由人主择清介出众之士任之,凡诏赦,给事中认为不合理者,说明理由,封还之。执政再思,修改之后,再至门下后省,给事中画诺则可。若否,则不得颁行。若一份诏书封还三次,则当付诸廷议。廷议许给事中,则执政当辞职;廷议许执政,则给事中当辞职。如此,臣等以为,朝廷之诏令,必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
殿中诸人,都指导给事中历来便有封驳之权。但是石越的三次封驳,便有一方要为此付出乌纱帽的代价,却是无形中加重了给事中的权威性。众人自然不知道石越是因为看见后世的给事中,因为不要负责任,就滥用职权,所以想出此策来防患于未然,同时也迫使执政们正视给事中的权威。皇帝自然乐于看到臣子们互相制衡,而且以宋代之皇权,起硕也根本不介意给事中有权力封还他的诏书——皇帝被臣子扫面子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众大臣一面听着石越滔「炎黄魂」滔不绝的介绍着他的官制改革方案,便是连韩降、冯京、吕惠卿、王,都知道皇帝是打定注意要采纳这个方案了。这其中的修改,最多是细节性的。此时众人心中想的,是自己宄竞能分到哪个职位?与其纠缠于官制改革这种无"实际意义"的东西,倒不如花点心思去想想之后的实利。毫无疑问,除开左右仆射之外,兵部尚书兼参知政事、吏部尚书兼参知政事,应当是最让人眼热的职位了。
而另一方面,枢密院系统的大臣们则个个都无动于衷,石越这时候刻意回避了军事体系的改革,枢密院、三衙等原封不动的保留,武职系统也丝毫没有触动,这一点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只有枢密使吴充与枢密副使王韶,心里才非常的明白,军事体系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吴充突然想起来自内廷的小道消息,说他将出任兵部尚书兼参知政事,而将有一位中书的丞相对调,过来担任枢密使。他嘴角不由抽搐了一下。后面石越说的什么,竟完全没有在意了。
这个世界上,不把禄位放在心上的人,毕竟是少数。
……
当天的讨论,一直到未时的钟声响起才告结束。整个过程,并没有十分激烈的辩论,但是也没有最终的结论,因为所谓的官僚体系,毕竟是一个非常宠大的体系,其中可以争议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从崇政殿出来后,蔡确觑见左右无人,快步走到王,身后,轻声唤道:“王参政,请留步。”
……
注一:天神地祗,是契丹萨满教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