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猫传

作者:梦枕貘



    芳龄二十五岁的杨贵妃,在我们眼里看来,美得近乎妖艳。诚如你诗中所言,我也认为将贵妃比喻为花,实不如以看到花时便想起贵妃的比喻,更恰如其分。

    都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许多人事都已消散,印象也模糊不清。

    惟独配合《清平调词》妖娆起舞的贵妃舞姿,至今回想起来,犹然历历在目。

    以下我要说的,即是有关贵妃之死的事。

    再次请你原谅我执意以你所不熟谙的日本国语言,书写这封信。

    远离故国已四十五载,我在大唐的日子,比故国所经历的岁月,长达三倍之多。

    我的父母早已双亡,应该也没人会想起我了。然而,年老迟暮的我,日夜萦绕心头的,却都是故国之事。

    我想,在此有生之年,大概不可能重新踏上故土了吧。

    或许,这封信上所写的事,正是我回归故国的最后一次机会。

    所以我用即将遗忘的日本国语言写这封信,也正因为我可以藉此书写,再次细细追怀故国之事。

    读过这封信后,你若想通知谁,悉听尊便。关于这封信,我对你一无所求。

    无论未读,或读过了,总之,这封信,你要烧毁或脱手,均无所谓。

    只要能写下这件事,并寄给你,我就心满意足了。

    【三】有关安禄山之乱的原委,实不必由我赘述。

    比起如此之我,总有一天,史家会以如椽大笔汇整记录下这段历史。在此,我只想说说,安禄山之乱的幕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时当天宝十五年正月。

    此一消息传来,玄宗皇帝激怒非常。已经七十二高龄的他,气得混身发抖,自御座上站起来,咆哮道:“我要杀了这男人!把他斩首示众,盐渍尸体,喂给狗吃。”向来亲赐恩宠的那杂种胡人,竟然自封皇帝,改国换号,昭告天下。如今,安禄山已非单纯叛军首谋而已。他要推翻玄宗皇帝,取而代之,成为一方雄主,玄宗皇帝之愤怒,我完全能够理解。

    彼时,我职司秘书监,不时得与玄宗皇帝碰面,因而亲眼目睹他怒不可遏的场面。

    “那男人——”皇上如此称呼安禄山。“那男人,还曾想当我的养子!”事实上,我也知道,安禄山成为杨贵妃之养子后,和皇上曾有段和乐相亲的时期。

    “那畜生,打算对养父恩将仇报吗?”勃然大怒的玄宗皇帝气得甚至想披挂亲征,我仿佛见到尚未与杨玉环相遇之前,那久违的英武皇上。

    正月将尽之际,传来安禄山病重消息,我心中暗忖,这场叛乱早晚便会平息。

    然而,情况却并非如此。

    六月十日,哥舒翰率领士兵二十六万六干人,冲出潼关,于灵宝县西原遭遇安禄山麾下的崔干佑,双方展开一场激战。

    然而,战事仅此一日,哥舒翰二十余万士兵全数溃败。

    消息传至长安,引起强烈震撼。

    之后,玄宗皇帝决心弃守长安,避走蜀地。

    我收到避难消息,是在十三日拂晓之前。

    传旨使者告知一刻钟之后将撤离长安,前往蜀地,要我赶快准备。

    此行只准携带必要物品,不得通知任何人,务必紧守秘密——使者又说,以玄宗皇帝、杨贵妃为首,一行人包括贵妃之姊虢国夫人、宰相杨国忠、高力士、韦见素、魏方进、亲王、妃嫔、公主、众皇孙,以及龙武将军陈玄礼所率领的禁卫军,总计三干余人。

    居住于宫外者,即使皇亲贵族,也不得告知原委,全数秘密迁离。

    天色尚暗之际,我们一行人已聚集在延愁门前广场。

    玄宗皇帝骑马,杨贵妃乘轿。

    我也骑马,其他人几乎都是步行。包括皇亲贵族、侍女、家眷、宦官,以及士兵们。

    细雨霏霏中,队伍出发了。

    每人脸上均浮现不安表情。除了宫中人士,无人知晓御驾出行之事。来自倭国的我混杂其间,想来真是不可思议啊。

    坐在马背上摇摇晃晃出宫的我,内心与其说是不安,不如说是对留下的众人深感愧疚。这些人当中,有许多都是我的挚友或曾经关照过我的人。

    虽说时间匆促,事出无奈,此事却一直让我耿耿于怀。

    倘若日后再有机会重返长安,大概也不能像从前一般互相往来了吧。

    早朝进宫的官员,看到悄无一人的皇宫时,必定要大惊失色。

    事实虽如我所料,那天宫里却也发生了一件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

    日后听人转述,据说,首先掠夺空荡荡的宫廷财物的人,既非安禄山,也非安禄山的士兵,而是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人们。

    他们由于遭到背叛的愤怒、惶恐,面对堆积如山的财宝,抑止不下心中翻搅的欲望,确属情有可原。我们实在无法憎恨任何人。

    因为,打从一开始,我们便抛弃了他们——我们一行人渡过架设在渭水上的便桥。

    那时——“为避免追兵赶上来,把这座桥烧掉吧!”宰相杨国忠正要下令兵士如此做时,玄宗皇帝本人却出面制止了。

    “烧掉这座桥,追兵或许赶不上来,可是,百姓们也要逃难时,没有桥该怎么办——”因为皇上这句话,桥未被烧毁。遭逢乱事,终于又让皇上恢复了昔日的仁心。

    然而——随着前进步伐,队伍人数一人、两人地逐渐减少,许多人都背弃皇上,自行逃窜了。

    其中不乏皇亲与士兵。

    宦官王洛卿,原为先遣队伍,就在皇帝一行人越过县界,准备安顿休息之际,他却逃走了。不仅我们,连皇上也受波及。正午时分,一时之间竟找不到一丝食物果腹,情况十分凄凉。

    最后,还是宰相杨国忠亲自到大街市场,买了胡饼,藏在袖口带回来,献给皇上进食。

    听闻此一消息,咸阳百姓集体献上糙饭,同时送来麦、豆等食物。

    皇子、皇族、皇孙们,争先恐后伸手抢食。

    转眼之间,食物便被吃得精光,却无人感到饱足。即使如此,皇上依然下令赏银给奉献食物的百姓们,衷心慰劳他们。